养养眼,山水画造型艺术上的成就

发布日期:

 中国山水画,是我国造型艺术上取得的重要成就之一。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山水画经历了多个变化阶段,其中自唐至元的变化发展阶段影响最为深广,也是山水画艺术语言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关于这个时期的变化,明代王世贞曾说过非常符合历史实际的话:“山水至大、小李(唐李思训、李昭道父子,称大小李将军)一变也,荆、关、董、巨(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又一变也,李成、范宽(北宋)又一变也,刘、李、马、夏(南宋刘松年、李唐、马远、夏圭)又一变也,大痴、黄鹤(元黄公望、王蒙)又一变也”。上述文字,清晰简要地概括了山水画自唐至元时期传承变化发展的脉络,其中也包含着山水画语言形成发展的内在联系。

  循着这一发展过程,纵观历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学者对此期间山水画的发展所做的深入探究与宏阔论述,不仅发现了山水画发展阶段的变化过程,同时也揭示了山水画语言形成与发展的特点。

  blob.png

  李思训

  《江帆楼阁图》  

blob.png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blob.png

  荆浩

  《匡庐图》

  blob.png

  关仝

  《山溪待渡图》

  blob.png

  巨然

  《秋山问道图》

  下面分为十个方面,对山水画语言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中的要点略作浅显归纳与阐释。一、空间意识;二、状物形似;三、笔法多姿;四、点线结合;五、色彩晕染;六、墨分五色;七、水墨交融;八、形神兼备;九、气韵生动;十、意境超妙。上述是我探讨的十个小课题,试图解析构成中国山水画的主要艺术语言特点、现象及其形成与运用等艺术本体问题。

  山水画的空间感觉

  在中国画的人物、山水、花鸟三个门类中,与空间及表现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山水画。

  山水画,与其它造型艺术一样,把对空间的体现当作一个主要问题,例如:绘画如何在有限的平面上表现无限的空间感;如何观察与表现空间等。山水画的特征,具体地反映在描写、表现的形式上,而集中于空间体现这个问题,更突出地存在于如何对待空间认识与表现的。

  blob.png

  李成

  《晴峦萧寺图》

  刘松年

  《四景山水图》春

  blob.png

  夏圭

  《溪山清远图》局部

  山水画在把自然界极大的、纵横千里的空间,如何体现在画面上,早在四世纪,六朝刘宋的宗炳和王微,就从理论上和实践中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他们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对空间的认识和表现从理论层面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看法。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以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宗炳又说:“今张绡素以远映,则闶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使百里之远。”距今一千五百年的古人,不仅能够处理远近高低比例关系,而且提出了对表现空间的更高认识。

  王微在《叙画》里说“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洲,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他不满足把现实如实地、局部地、像画地图似的客观反映而已。要求更全面、更丰富地表现客观存在,要求作者能够高瞻远瞩,由表及里,使客观与主观精神相联系,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

  blob.png

  ◤宗炳《画山水序》 王微《叙画》

  宗炳和王微共同对山水画提出了“畅写山水神情”的艺术境界和意境要求。

  把客观与主观结合,把景和情结合,产生“胸中丘壑”“意境”,追求笔墨变化,通过虚与实的对比使画面的空间更宽阔,更丰富。这些看法给山水画对待空间的认识开拓了新的蹊径。以表现山石、树木为内容的山水画,在空间表现方面,如在很小的画面上画山水,能够达到“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之遥”的艺术效果,表现技巧达到了惊人效果,远胜透视学规律所能解决的空间问题。山水画对空间的认识,不局限于客观空间,同时还存在“胸有丘壑”的主观空间的问题。常用的处理表现主观空间的方法,远近关系,强调感觉,强调虚实,远景拉近,近景推远,虚实对比变化,达到空间塑造。

  blob.png

  黄公望

  《富春山居图》局部

  blob.png

  王蒙

  《层峦萧寺图》

  宗、王的理论及稍后的顾恺之提出的"迁想妙得”和唐朝张璪"中得心源”的论述,都要求”景"和“情”相结合,“形”与“神”相结合,对于表现空间而言,实质就是要求主客空间相结合。山水画在画面处理上,不仅要求表现客观世界,同时要表现主观世界。因此在画面的空间表现上,不单纯停留在客观的、表面的准确性方面,也不是单纯依靠透视规律所能解决。表现空间感觉,不仅在客观实体对象表现上,同时存在主观意识的想象之中,是二者的结合。从具体技巧层面讲,表现山水画空间感觉的理论创选是郭熙的"三远法”和韩拙的“三远法”,结合起来为“六远法”。即郭熙用高远、平远、深远来表现山峦的空间感;韩拙则用阔远、迷远、幽远丰富了郭熙的三远法。    

blob.png

  ◤郭熙 三远法图

  山水画的表现技法,强调对比手法的运用。以墨色为主调,黑白虚实相间。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构成艺术形象、营造意境,给艺术品以生命,造成无穷的空间,给人以咫尺千里的美感。

  综上所述,可见画家是通过实景和虚景联想,通过画面与画外的联想,创造出主观意识上的空间的感觉。清代画家士庶说得好:“山川草本,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法有无间”。

  中国山水画由于有了独特的空间意识,打破了空间、时间的约束,便有了极大的艺术创造的自由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