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市场导论——文化市场的分类及功能

发布日期:

  文化市场与文化商品、文化产业一样,是社会分工扩大和商品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正如马克思所说:“这些商品的市场会由社会分工而发展;生产上的分工,使它们各自的产品相互转化为商品,相互转化为等价物,并且相互当作市场来发生作用。”①文化商品生产和文化市场活动,是在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基础上才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所以,文化市场是整个市场体系中形成时间较晚、层次最高的一个行业市场。

  
  一、市场的概念
  
  市场是一个人们较为熟悉的概念。但是,由于人们观察和认识的角度不同,故而其含义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一般说来,市场概念在理论上有以下三种表述,我们应当准确理解其在不同场合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第一、市场是商品营销的场所。这是就市场的表现形式而言,即市场是从事商品交易的地方。例如,某家商店,某个交易场所等。
  
  第二、市场是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这是就市场的实质内容而言,即市场体现着商品交换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诸如,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及消费者之间通过买卖商品而实现其利益需要的关系,社会生产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社会商品的可供应量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市场是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意向诸要素的统一体。这是就市场活动的消费主体而言,即人口是组成市场的基本细胞,购买力是组成现实市场的物质基础,购买意向是购买力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些要素相互制约、互为条件,共同组成市场。例如,我们讲中国市场很大,实际上是说中国人口众多,购买力旺盛,购买意向明显和突出。
  
  文化市场是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来说是市场体系中的一个行业市场。从表现形式上讲,文化市场是指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资源营销活动的场所。从本质内容上讲,文化市场是指在文化商品、文化服务以及文化资源交换过程中所反映的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和文化消费者之间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它即包括了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与文化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以及供求关系,也包括了文化生产者、文化经营者和文化资源所有者之间的经营关系。
  
  二、市场的构成要素
  
  市场是联结不同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纽带。社会分工使他们彼此分离,而市场又把他们联结起来。在现代社会经济环境中,一个完整意义上的市场,必须具备市场主体、市场客体、市场交易设施、市场内在机制和市场规则系统五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
  
  (一)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是指拥有各种商品或劳务的并根据自己意愿自主地进行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一般指买卖双方,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各种组织和居民个人要成为市场主体,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他们必须具有对交换客体的直接占有、使用、分配和处分的权利;其次,他们必须具有从事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再次,他们必须对自己所实施的经济行为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二)市场客体
  
  市场客体,是指作为交换对象的各种产品和服务,包括物品、劳务、货币、技术、信息等。产品或服务作为市场交换的客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首先,它必须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即它必须具有使用价值或某种效用;其次,相互交换的产品或服务必须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能够分别满足交换双方的需要;再次,相互交换的产品或服务不仅要有不同的效用,而且还要有价值量的差别。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的相互竞争和多次竞价,最后形成一定的比例,反映在货币上就是产品或劳务的价格。
  
  在当代社会中,市场上用于交换的客体形形色色、种类繁多。一般说来,市场客体可以分为有形客体和无形客体两大类。有形客体是人们在交换过程中看得见、摸得着的各种物品。无形客体是不以物质形式存在于市场上的交换物,如劳务、知识、信息、版权、专利、商标、肖像、商誉等。市场客体的范围,随着交换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凡是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换的各种的经济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以及直接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求的物品和劳务,都有可能成为市场客体。
  
  (三)市场交易设施
  
  市场交易设施,是指为开展交易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商业网点、集市场地、服务场馆、物流设施、网络系统等。传统的市场交易,基本上是通过商场、店铺、门市、集市、庙会、场馆等现实的社区场所进行;现代的市场交易,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线方式即虚拟的社区场所进行,如互联网上的BTB、BTC交易。
  
  (四)市场运行机制
  
  市场运行机制,是指在市场交换及其相关经济活动中能起自动调节作用的经济规律及其作用机制。诸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反垄断机制、反倾销机制等。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文化生产由政府统一安排,产品销售由国家统购包销,产品价格由政府统一制定。虽然图书有售价、电影有门票并通过市场流通,但是这些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价格,没有真实地体现商品的价值,不具有平衡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的职能,因而市场运行机制几乎不起任何的调节作用。所以,在那个时代并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市场,或者只能称其为“有行无市”的文化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计划经济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
  
  (五)市场规则系统
  
  市场规则系统,是指为了保证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而建立的法律规范体系及其执法机构,包括维护市场有序运行的各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其执行和监督机构。法制是现代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实质意义在于:第一,市场主体的经营资格和交易行为需要法律来规范;第二,市场运行的“游戏”规则需要法律来构筑;第三,市场竞争的公平开展需要法律来保障;第四,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职能需要法律来确认;第五,市场发展的动力分配系统和安全保障体系需要法律来确立;第六,适应市场区域的全球化趋势需要通过法律来接轨。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客观上要求各个市场经济国家在经济行为上按照国际惯例办事,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法律。
  
  市场规则系统的法律规范体系应当包括:(1)规范市场主体的法律,如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以及出版管理条例、电影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等;(2)规范市场客体的法律,如物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等;(3)规范交易行为的法律,如合同法、票据法、证券法、拍卖法、担保法、保险法、广告法、招标投标法等;(4)维护市场秩序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会计法、审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保护消费者权益法等;(5)规范政府调控行为的法律,如预算法、价格法、税法、海关法、对外贸易法、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等。市场规则系统的执法机构,包括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市场稽查机构,以及工商、质检、城管、环保、海关、商检、商贸、版权、商标、专利、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行政职能部门和法院、检察院、仲裁委员会等司法部门。
  
  上述市场的五个构成要素,相辅相成、结合而成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没有市场主体,就没有生产活动和交换活动;没有市场客体,市场主体就没有可供交换的对象;没有市场交易设施,市场主体就难以开展交易活动;缺乏市场运行机制,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缺少市场规则系统,就很难维系市场有序、高效的运行,甚至会出现混乱、瘫痪的局面。
  
  三、文化市场的分类
  
  文化市场体系按不同标志划分,可以分为不同的文化市场类型。
  
  (一)按营销内容分类
  
  文化市场按营销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化消费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大类型。其中文化消费市场包含文化商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两个子体系;生产要素市场亦可称为文化资源市场子体系。所以,文化市场按营销内容划分,还可以细分为文化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和文化资源市场三个子体系。其中,文化商品市场子体系包括图书、报纸、期刊、音像、软件、美术、文物、集邮、花卉、宠物、娱乐用品等商品市场;文化服务市场子体系包括演出、娱乐、展览、旅游、照相、电影、广播、电视、网络、教育、咨询、广告、设计等服务市场;文化资源市场子体系包括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文化物资、知识产权、文化人才、文化资本等资源市场。
  
  (二)按营销环节分类
  
  文化市场按营销环节划分,可以分为批发(发行)市场和零售市场。批发市场还可以细分为一级批发(总发行)市场、二级批发(省区发行)市场、三级批发(地区、市县发行)市场等。
  
  (三)按营销区域分类
  
  文化市场按营销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国内市场可细分为各个省区市场、城市市场与农村市场、沿海地区市场与内陆地区市场、东部市场与西部市场等。国际市场可细分为各国市场、各洲市场、港澳台市场与新马泰市场、亚太地区市场与欧洲共同体市场等。
  
  四、文化市场的功能
  
  市场机体,是商品经济及其现代形态市场经济的经济循环系统、比例调节系统和利益协调系统的有机统一。所谓市场功能,是指市场机体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职能或市场内在机制正常运转所发挥的作用,它是通过市场活动表现出来的。文化市场是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营销场所,是连接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纽带和桥梁。文化市场的功能,主要包括下列五项功能。其中,实现商品流通、平衡供求关系和调节资源配置三项功能,为各类市场所共有的基本功能;促进知识转化和提供社交服务两项功能,为文化市场所独有的特殊功能。
  
  (一)实现商品流通功能
  
  文化市场是营销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营销的场所,其最基本功能就是实现文化商品(包括服务、知识产权等无形商品)流通。在文化市场领域内,通过有形或无形的文化商品的购买和销售,实现文化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实现文化商品到货币的转移,实现文化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联系。文化市场内在机制如果能够正常地发挥作用,必然会实现文化商品的流通,促进文化产品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文化市场作为文化商品经济的循环运行系统,好比运河水道。河道畅通,“流水不腐”,可以载船运粮;河道堵塞,也就丧失了其功能和存在价值。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由于文化行政部门的指令性计划主宰一切,市场运行机制几乎发挥不了任何作用,从而导致我国文化市场长期处于极度萎缩、有行无市的局面。一方面,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处于短缺状态,个别产品如政治书籍大量积压;另一方面,文化消费需求难以显现出来,并且无法获得实现。改革开放以来,尤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文化产业逐渐兴旺和壮大、文化市场日趋扩展和繁荣,如报刊摊、音像店、歌舞厅、游艺厅、电视频道、网络在线以及产品直销、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等,不仅扩宽了文化产品的流通渠道,而且促进了文化产品的流通速度。
  
  (二)平衡供求关系功能
  
  所谓文化市场的供给,是指文化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向社会有偿提供文化产品的总量;文化市场的需求,是指人们为满足文化消费需要而形成的购买文化产品的需求总量。文化市场是连接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纽带和桥梁。不仅可以客观地反映文化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状况,而且具有通过市场机制能动地平衡文化供求关系的功能。影响文化市场产品供求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文化产业的生产结构和经营规模,文化产品的成本水平和价格水平,文化消费者的人口数量、收入水平、购买能力、消费习惯、需求意向、文化程度、年龄结构等。因此,文化市场某些领域经常会出现供不应求或供大于求的状况。
  
  市场运行机制最集中的表现在于,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通过竞争形成的市场价格来不断地趋向动态平衡。文化产品的市场供给与需求是动态的,并影响文化市场价格的变动;文化市场价格同样是动态的,它反过来影响市场供求。供给与需求在动态价格的影响下不断地互相适应的平衡趋势,是由无限多的瞬时的供求不平衡来体现的。这种供给与需求及其同市场价格的无限多的动态组合,实质上是文化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在市场上互相作用、互相制约和共同参与的结果。当某类文化产品供不应求时,生产者必然会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供给量,同时此类产品价格上扬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市场需求;当某类文化产品供过于求时,生产者自然会缩小生产规模或转产开发新产品市场,同时此类产品价格下浮在一定程度上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文化市场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
  
  我国推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文化市场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景象。各种类型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琳琅满目、丰富多彩,尤其是大众媒介信息商品和服务(如音像、软件、电视、网吧)产销两旺,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使不同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都能获得相对的满足。这些事实充分说明,文化市场运行机制在总体上有效地发挥着平衡文化供求关系的功能和作用。
  
  (三)调节资源配置功能
  
  在经济学的范畴,资源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所有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的总和。自然要素包括未被开发的戈壁、森林、河流、矿藏、自然景观等;社会要素包括已生产出来的物质产品、知识文化、人才(劳动力)、资金(资本)、人文景观等。无论在何种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之下,为了满足人类的需求,资源总是有限的、既定的。因此,在任何社会形态下,如何以有限的、既定的可供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就是人们有意或无意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就是说,由于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决定了人们为了满足多样性需要而必须做出选择。选择就是配置,即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使用于不同方向,并力求使这种配置达到最优,以便实现最大限度的满足。
  
  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资源配置出现过多种形式。在自然经济时代,以农为本、自然分工、范围狭小、自我封闭,资源配置资源采取家长分配制。在商品经济时代,社会分工复杂、范围广阔,生产呈现为社会化与专业化,资源配置突破自然经济的狭小范围,表现为高度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计划机关建立起一整套预测和决策系统,通过纵向渠道对全社会的资源进行直接的数量调节,以期实现综合平衡。这种计划分配制,在国民经济发展总水平较低、结构相对简单的条件下具有一定的效能,尤其是对动员社会资源,集中力量搞少数重大工程项目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由于排斥市场机制,使得这种计划分配机制失去可靠的反馈系统和决策依据,常因主观随意性和缺乏约束力而使经济运行大起大落,难以避免重大的决策失误。在商品经济的现代形态市场经济时代,市场机制调节是资源配置的基本形式。它实质上是由所谓“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市场机制以分散的决策结构为基础,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使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供求的变化能及时作出有效的反应,可以较快地实行供求平衡,减少资源浪费。市场价格与供求关系的自组织功能,通过利益导向支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引导资源的流动和重组。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能够在竞争性环境中实现资源的最优化的配置组合,使资源流向高效益产业,推动技术进步和增加社会产品供给总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市场日趋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许多新兴的文化产业成为社会投资的热点,如音像业、电视业、广告业、娱乐业、旅游业、软件业、网络业等。由于市场内在机制具有令各种市场因素互相适应、互相制约、自行协调的自组织能力,它通过利益导向驱动着各种文化资源的流动与重组,从而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例如,在影视剧生产领域,不仅吸纳了巨额的社会投资,而且吸引了众多的文学作者、话剧演员和歌舞明星参与影视创作生产活动。软件业、网络业同样汇集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从事教育、娱乐软件和其他信息产品的开发活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文化产业的投资规模,远远超出了建国四十年来国家对文化事业(包括文化产业项目)的投资规模总和。
  
  虽然市场机制调节资源配置具有很高的效能,但是其作用往往只影响到现期的结构性市场行为,对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生产总量调节则是无意识(即自发性和盲目性)的,即使能够实现某种长期的稳定平衡,也将在每个短期波动中付出一定代价,造成资源的种种浪费。比如,前些年各地蜂拥上马歌舞厅、游乐园、人造景观等文化服务设施项目,造成了严重供过于求的局面。大量的歌舞厅和人造景点门可罗雀、惨淡经营甚至破产倒闭。针对市场机制存在的固有缺陷,于是产生了现代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调节为主与政府宏观调控为辅相结合的资源配置形式。例如,国家大剧院、奥运会场馆之类的文化建设项目,由于投资巨大、回收期长、风险甚高,如果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资源配置,很少有投资者愿意开发和经营此类文化服务设施项目。所以,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的国家行政干预与协调,是市场运行机制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必要补充。
  
  (四)促进知识转化功能
  
  促进知识转化功能,是文化市场所特有的功能之一。无论有形的文化商品,还是无形的文化服务,都包含着丰富的知识文化内容。文化产品的交换与消费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传递与转化过程。文化市场是连接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纽带,人们通过在文化市场上购买图书、报刊、音像和软件制品,有偿接受教育和培训,欣赏表演和展览、观看电影和电视、参与智力和体育娱乐活动,浏览网络信息等,直接或间接地获得了各类知识文化,从而增长人的知识才干、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所以文化市场具有实现知识传递和促进知识转化的客观职能。
  
  文化市场的促进知识转化功能,只是起着知识传播和转化的功能和作用,并不具有知识过滤和优化选择的功能和作用。由于文化产品本身的功能存在着正负效用之分,有些低级下流、庸俗腐朽甚至教唆赌博、宣扬邪教的知识垃圾、精神毒品同样可以通过文化市场传播和扩散。因此,在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化市场促进知识转化的功能同时,应当建立和完善文化产品内容审查和监控机制,从而有效地净化文化市场,防止和杜绝知识垃圾和精神毒品的流通和泛滥。
  
  (五)提供社交服务功能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深化,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愈加专业化;伴随城镇居民住宅的拆迁改造,大批立体化住宅楼取代了传统的平面化四合院,以至于人们经常性地工作和生活在相对狭窄和封闭的环境之中。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本是人类文明与进步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和社会本能。人们所处的工作和生活现状却割裂了人类寻求人际交往和情感交流的诸多途径,两者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人们宁愿花高价到电影院观赏《泰坦尼克号》而不是待在家里观看电影光盘,就是典型的例证。因为在群体消费过程中,观众之间可以通过情感互动产生共鸣,可以将自身被工作压力和生活烦恼所压抑的情感宣泄和释放出来,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使高雅的审美情趣得以升华。再有,人们对于工作压力和生活烦事,更愿意向同学、朋友而不是向同事或家人倾诉;人们在倾听他人的诉说中还可以获得教益或教诲。文化市场的日趋繁荣,为人们的聚会与交往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社交活动场所,如影剧院、体育场、歌舞厅、游艺厅、游乐园、台球室、茶馆、酒吧和网吧等。娱乐市场已成为人们聚会交友、洽谈生意、交流信息、沟通感情的重要场所。各地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节庆和庙会活动,充分发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职能和作用。还有网络虚拟社区,更是为人们的社交活动开辟了一片崭新的天地。文化市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而且为人们增进人际交往和开展社交活动提供了良好、优越的条件和环境。
  
  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由于文化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经营者为了谋取暴利,不惜以提供色情服务来招揽顾客,从事非法竞争和犯罪勾当,使之成为社会腐败和淫秽堕落的场所。因此,在正确理解和充分肯定文化市场提供社交服务功能的前提下,应当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和强化市场监管力度,使文化市场真正成为文化开放、知识传播、文明交流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