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猴戏文化

发布日期:

         86版的《西游记》已然成为一部经典之作。每当熟悉的音乐响起,人们的目光总是不约而同的盯着屏幕不愿离开。美猴王的形象总是让我们去争相模仿。中国人无比喜欢这个机智聪明的精灵。孙悟空的面具和金箍棒,在小孩子的世界备受欢迎,再穿一身装备似乎自己就是一个真正的美猴王。


  QQ图片20160408085402.png     

绍剧《猴戏》


           “美猴王”孙悟空不仅是小说人物,也是中国家喻户晓的戏剧人物。初看京剧的人最先看到的通常是一场有关“美猴王”孙悟空的戏。舞台上一群穿着黄色花纹图案戏服、举手投足肖似猴子的演员表演出一连串灵巧、敏捷的动作,让人看得眼花缭乱。一场戏下来,那个眼部描了金色眼妆、似乎无所不能的主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早在1926 年,京剧武生大师杨小楼(1878—1938)和猴戏名角郑法祥(1892—1965)就到日本演出《闹天宫》(孙悟空闯入天庭,挑战昏聩专断11的统治势力,独战天兵天将的故事)、《水帘洞》(孙悟空在花果山水帘洞占山为王的故事)等猴戏,这些都是深受国外观众欢迎的剧目。


        猴戏有很多场。剧名不同,剧情不同,表现孙悟空的手法不同,连脸谱样式也不同。京剧里的猴戏来源于昆曲,孙悟空一般都是由武生来扮演。京剧武生大师都循着“人学猴、猴学人”的原则,练出了一整套猴戏的技巧。因为它是神猴,所以在戏剧表演中既要表现出它的机灵活泼、动作轻巧敏捷,还要有气魄,有较为细致的表演。京剧猴戏艺术有南、北两大流派之分。北派简称“杨派”。当年经杨小楼先生演出“安天会”后名声大噪,被观众爱称为“杨猴子”。后经传人李万春,李少春,李小春等继承发展后改剧名“大闹天宫”。此戏也成为京剧“猴戏”代表作。叧有天津小盛春的“弥猴派”,猴味十足,生动灵活,非常受观众喜爱。而南方也出现二大流派, 有郑法祥“郑派”和张翼鹏的“张派”。


        1937 年到1942 年,北京剧坛猴戏走红,出现过“猴王逐鹿”的激烈竞争局面,从一部《西游记》小说衍生出好多剧目,有的剧社甚至用连台的形式专演猴戏。“猴戏”各俱特色,红及一时,传为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