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潮汕欣赏嵌瓷艺术

发布日期:

  一种国内罕见的特种建筑工艺“嵌瓷”,以极其‘精细’的手法体现在细微处的工艺和美化体现在建筑艺术上,而且往往做到匠心独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潮汕民间艺术“嵌瓷”的迷人风采。


a15312790_s.jpg


  古代潮州的陶瓷产品“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远销海外,令世人瞩目,宋代笔架山“百窑村”便可考证其昔日风采。明代万历年间(1573 1620年),潮汕地区一些精明的民间建筑艺人,面对陶瓷生产过程中废弃的许多碎瓷片,特别是那些有釉彩与花卉图案的彩瓷片,慧眼独具,变废为宝,开始创造性地利用它们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之类图案来装饰美化建筑。

到清代中后期,瓷器作坊专门为嵌瓷艺人烧制各色低温瓷具,这些瓷具被彩以各种色釉,色彩浓艳,经风历雨而不褪色。嵌瓷艺人将瓷具进行剪裁之后,把陶瓷片镶嵌、粘接、堆砌而成人物、花鸟、虫鱼、博古等各种造型,皆寓吉祥如意、长寿富贵之意。这种艺术就叫做建筑“嵌瓷”,“嵌瓷”主要用来装饰祠堂庙宇、亭台楼阁和富贵人家的屋脊、垂带、屋檐、门额、照壁等。在当时的嵌瓷技艺已经日臻成熟,形成了平贴、浮雕和立体圆雕(俗称“圆身”)等多种不同的艺术手法。其中,平面或浮雕工艺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趁灰泥未干时直接组拼粘贴即可;但如果是立体嵌瓷,就要用铁线扎好骨架,然后先用筋灰塑成雏形,再在其表面嵌贴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如装饰庙宇或祠堂屋脊的正面,一般采用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题材;装饰脊头、屋角头,多以人物为主,如《封神演义》人物或郑成功等民族英雄;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多是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等;照壁上常见的有麒麟、狮、象、仙鹤、鹿、梅花等。在构图造型上,比较看重布局的对称,色彩运用则以对比色达到鲜艳明快的艺术效果。


  清代嘉庆《澄海县志》这样描述:“望族喜营屋宇,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资费。”可见清代潮汕地区兴建祠堂屋宇,人们注重装饰几乎是不惜巨资,倾力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运用潮州嵌瓷艺术美化建筑,在当时也就迅速风行起来,盛极一时,成为潮汕地区民间建筑的一大特色,这种风尚还被潮人带到东南亚各地,现在泰国曼谷到处可以见到清代由潮汕人制作的用以装饰寺庙、花塔的嵌瓷艺术品

林伦伦教授认为:“潮人文化诸多特点中,最具深刻内涵的特点便是‘精细’二字。”这种“精细”的特点一直令人赞叹不己。


xin_27311051115296251116934.jpg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有人尝试制作供陈设观赏的“嵌瓷屏画”,有挂屏、立体件等。这类嵌瓷,从原材料的剪裁、造型的设计到颜色的搭配尤其注重精工细作,有的作品不但填色描金,还缀上玻璃珠、胶片等,看起来光彩夺目,成为潮汕嵌瓷艺术珍品。如1951年,普宁嵌瓷艺人许梅洲、陈云龙、陈文江、钟玉俊、陈如逊、黄启籍等,组成嵌瓷艺术研究组,并创作了《方十三罪行录》嵌瓷群雕,1958年又与惠来嵌瓷艺人合作,创作了《荆轲刺秦王》(挂屏)、《和平鸽》(立体件)等。自1962年始,潮汕的嵌瓷屏画成为一种特种民间工艺品被送到广州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出,吸引了不少外商的眼球,先后有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新加坡、泰国、日本和香港、澳门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前来进行交易。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1968年以后,嵌瓷艺人对嵌瓷技艺进行了改革,主要有:用电炉代替原来的木炭炉烧制瓷片;用喷色代替原来的人工刷色;用电动研磨色料代替原来的手工研磨;嵌瓷人物头面,用专门烧制的瓷制品代替原来的灰塑工艺。普宁工艺厂的艺人们还吸取了瓷塑技巧和浮雕特点,把原来由石膏铸成的人头像,精心改成瓷塑头像,使画面更加协调;在调色技艺上,他们大胆革新,创新了火焰红、大铜绿、玉青、丁香紫、正黄、天蓝、结晶等多种色釉,使画屏中青的青翠欲滴,红的喷焰吐火,白的洁白如玉而显得清雅艳丽,晶莹透明,生动多姿,玲珑可爱。1977年,王春潮等艺人还创造了瓷雕分块镶嵌的新工艺,创作了青花浮雕《三星》插屏等新品种。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革,嵌瓷的制作效率和艺术效果得到了全方位的提高和加强,更使潮汕嵌瓷声誉鹊起,身价倍增。1972年嵌瓷《八仙》,新加坡商人订货达到400屏;许梅洲创作的立体嵌瓷《郑成功》和陈介然创作的挂屏《三打白骨精》,送全国工艺美术展览;1974年,吴家祥创作的大型嵌瓷挂屏《大闹天宫》(150×100厘米),创嵌瓷挂屏之最;1985年,普宁嵌瓷艺人还为清远飞霞洞旅游区制作了22米长的《梁山泊一○八好汉》浮雕嵌瓷,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嵌瓷与灰塑,在潮汕以至闽南城乡的许多祠堂庙宇等建筑物的屋脊、檐下、照壁上,人们可以看到许多五彩缤纷的主体图案,这就是用彩色瓷片镶嵌成的各种或平面,或浮雕型、或立体的花鸟虫鱼造型图案、人物故事屏画。这就是俗称“聚饶”、“贴饶”、“扣饶”的潮汕建筑装饰艺术之一的嵌瓷与灰塑。它是潮汕地区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装饰艺术。


  潮汕嵌瓷工艺始创于明末清初。初期的嵌瓷,只是利用碎陶片在屋脊上嵌贴成简单的花卉、龙凤图案作为装饰。到了清末,瓷器生产作坊专门生产各色盘碗,供嵌瓷之用;废旧瓷器陶器,也兼用。


  望族喜营屋字,雕梁画栋,池台竹树,必极工巧。大宗小宗,竞建祠堂,争夸壮丽,不惜赀费。”清嘉庆澄海县志所写的潮汕地区竞相建造祠堂屋字,其争夸壮丽之一项,就有嵌瓷。的确,在祠堂、庙宇的屋脊正面上,镶嵌着有五彩的双凤朝牡丹或双龙戏珠,在脊头上镶嵌着龙头楚,在檐下墙壁上镶嵌着各种花鸟虫鱼图案,照壁上镶嵌着麒麟、狮和鹿,跟前门周围的石壁字画雕刻、石狮、石鼓等等配合起来,的确显得富丽堂皇。“潮州祠堂皇宫样”,在争夸壮丽的习俗影响下,确有这种气势。不过,这也只属于大户和望族的祠堂大屋,至于小康人家营造的屋宇,作些嵌瓷和彩绘一类的装饰,则有之而不甚华丽。


  嵌瓷艺术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表现手法与木雕、石雕相同,有平嵌、浮嵌和圆(立体)嵌等。题材以表现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和花鸟虫鱼人物故事为主要内容。装饰在庙宇、祠堂屋脊正面的嵌瓷,多以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等为题材,线条粗犷有力,构图气势雄伟,色彩晶莹绚丽,以大动态、大效果取胜;装饰脊头、屋角、檐下的嵌瓷,多以文武加冠 (三星图)为主体人物。人物故事题材从《封神演义》到《红楼梦》以及民间故事传说,都被表现在嵌瓷艺术中。装饰于檐下墙壁的嵌瓷则多为花卉、鸟兽、鱼虾、昆虫;照壁上的嵌瓷,最常见是麒麟、狮、象、仙鹤、梅花鹿。室内装饰品,如挂屏和立体件,则注重精工细作,填色描金,有的还用玻璃珠、胶片点缀,光彩夺目。建于光绪年间的汕头市存心善堂,它的嵌瓷艺术在潮汕所有嵌瓷建筑装饰中是很著名的,是当时潮汕嵌瓷名师吴丹成、何翔云两派的竞技代表作。可惜在“文革”中毁于一旦,近年已修复而重新焕发光彩,但已非当年文物。


  潮汕地区清代极盛嵌瓷,是因为本地有枫溪、九村、高陂等地是产瓷之乡,有大量废旧陶瓷可利用;另有木雕、石雕、剪纸、木偶、泥塑等兄弟艺术供参照,因而形成特有的民间艺术品种。目前随着楼房的逐步兴起代替了旧式建筑,嵌瓷作为一般民房建筑装饰已不适宜,但在修复旧文物建筑和新建的祠堂、庙宇中,则仍普遍采用。汕头市天后宫、关帝庙里外湮没已久的“双龙抢宝”、“人物戏屏”,还有千姿百态的飞禽走兽嵌瓷,现在经艺人们的再创作,已重现昔日嵌瓷的风采。这是潮阳嵌瓷世家的许志坚所制作。他在嵌瓷中总结出:“龙不低头,虎不倒尾,颈忌胖,身忌倒和三弓,六发,九曲,十二脊刺”等表现技法。许多古迹文物在他的妙手修复下,重现嵌瓷特有的艺术魅力。10多年来,他参与修复制作的嵌瓷有著名的饶平的隆福寺,汕头妈屿天后庙,潮阳的双忠庙和灵山寺,揭阳的“莲花精舍”,南澳后宅的前江关帝庙,汕头敬老院,金砂陵园,美国休斯顿潮籍华侨兴建的关帝庙等,都有作品被人们所赞赏。原金砂陵园的“麒麟壁”,高7.5米,宽12米,该壁制作时搭了三层架,高空作业,费时数月,使麒麟八宝呈现雄浑气势。前些年修复的潮州开元寺,潮州著名老艺人苏宝楼等运用传统嵌瓷技艺,为大雄宝殿、观音阁、地藏阁的屋脊上嵌饰了龙凤、花卉,其中大雄宝殿屋脊的“双龙抢宝”龙头高2米,龙身长达10余米,气势雄伟,堪称潮汕嵌瓷艺术的杰作。


  潮安县金石镇湖美村几户嵌瓷世家的后代卢芝高、卢沛荣、郑锦焕等,他们的嵌瓷也蜚声海内外。许多重要文物胜迹都留下他们的力作。卢芝高曾为泰国北榄府七剑王公慈善堂作嵌瓷,历时2年,共制作20幅5 X 3.5米浮塑嵌瓷,每幅各嵌塑近百人物,形象各异,备受赞赏。


  近年来,潮汕嵌瓷艺术已发展成为一种离开建筑装饰的专门的艺术品——嵌瓷屏画而受欢迎。普宁等地的工艺厂,经过若干年的革新,生产的嵌瓷镜屏画,无论其造型、设色、剪裁原材料,都比过去镶嵌在屋顶墙壁上精巧多了。如普宁工艺厂工艺师陈春潮、陈文江等人制作的《三雄图》,描绘三只雄鸡以不同的姿态,抢啄一条蜈蚣,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如两根蜈蚣须,艺人用瓷片磨制成二厘米长如缝衣针一样的瓷针,这就非真功夫所不能达到的,假如用代用品,当然也可以,但作为手工艺,能用瓷片磨成针须,则如石工之能刻牛绳、网绳一样,自是另一番艺趣。此后陈春潮又在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创作和革新技艺,创作了《三星拱照》,作品采用瓷塑烧成,使人物神态生动。过去采用厚重的瓷片,现在改进为特别的薄如纸、白如玉、光如镜的瓷片,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使作品艺术风格独特,富有艺术生命力。该厂的艺人们还吸取了瓷塑技巧和浮雕特点,把原由石膏铸成的人头像,精心改成瓷塑头像,使画面调和。艺人们又在调色技艺上,大胆革新,在继承了黄、褐、绿为主的调色技艺上,创新了火焰红、大铜绿、玉青、丁香紫、正黄、天蓝、结晶等多种色釉,使画屏中青的青翠欲滴,红的喷焰吐火,白的洁白如玉而显得清雅艳丽,晶莹透明,生动多姿,玲珑可爱。目前嵌瓷屏画已行销欧美及日本、泰国、新加坡、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使潮汕特有嵌瓷艺术品,传名于海外。


  灰塑可以说是嵌瓷艺术的孪生兄弟,因为每一件嵌瓷作品的诞生,都是灰塑衬底。在制作嵌瓷作品之前,要先用砂根灰打底,再用糖灰进行批、塑、雕,成坯后才用色彩斑斓的瓷片一片一片镶嵌上去,而灰塑是在造型的基础上进行彩绘,它同嵌瓷同是屋脊、垂带、檐下的装饰艺术。嵌瓷和灰塑艺人大都是一体的。上述嵌瓷诸名家,同时也是灰塑名家;嵌瓷同时也作灰塑。


  这一起于明代的国内稀有工艺在东南亚广受欢迎,但许多民间艺人担忧——粗制滥造,阻碍嵌瓷工艺发展。


  潮州市凤凰洲公园的天后宫尾顶的嵌瓷精品栩栩如生,“八仙八骑八童”、“三阳开泰”、“双凤朝牡丹”、“三雄图”及“红梅鹦鹉”等五组造型高不过盈尺,却都神态逼真,灵光闪动。我们与这些作品的主人、广东省工艺美术二级大师卢芝高说嵌瓷的时候,他的脸上露出了自豪之色。


  起于明代属国内稀有工艺,潮汕人俗称“贴饶”、“扣饶”的嵌瓷是潮汕地区三大民间建筑装饰艺术(木雕、石刻、嵌瓷)之一,也是国内稀有的特艺品种。卢芝高说,“走马粤东大地,你会在庙宇、祠堂和乡村房屋建筑上发现这种久经风雨烈日而不褪色的民间工艺品,它发源于明万历(1572)年间,直至今天仍被普遍应用着。”


  工艺精湛在东南亚有广泛市场,年近古稀的卢芝高出身民间建筑世家,自小在祖父、父亲的悉心指导下磨砺技艺,掌握了家传的嵌瓷制作技巧。由于他具有绘画艺术修养,制作的嵌瓷作品在造型及色彩方面比祖辈表现得更为淋漓尽致。制作嵌瓷时,先以贝灰作坯,再用五颜六色的碎瓷片剪裁后嵌贴成浮雕、平贴或立雕人物、花卉、博古等,作为祠堂、亭台、门楼、照壁的建筑装饰。


  二十世纪50年代,普宁、惠来两县民间嵌瓷制作艺人曾组成工艺美术组,后并入地方国营工艺厂,专门制作各种嵌瓷工艺品出口,在东南亚一带赢得很高声誉。历年来,香港、台湾等地的传统建筑物要用嵌瓷作装饰,也纷纷前来潮汕“寻货”。1990年,卢芝高还应邀前往泰国,用三年时间为泰国匕剑王公慈善堂制作嵌瓷,以精湛的工艺弘扬潮汕嵌瓷。


  竞争激烈价低质次难发展,据了解,在潮汕嵌瓷全盛时期的清末民初年间,这一建筑装饰被非常广泛地应用,制作工艺精益求精。而目前,从业者为承揽工程,降价的同时也降低质量要求,出现造型粗糙、用料不讲究等情况。此外,从前的民间高手艺人大多已年迈或离开人世,仅像卢芝高使用的工具是流传了几代人的“文物”,到了他手头已传不下去,热衷于建屋修路的儿子嫌嵌瓷制作费神耗时赚不了几个钱,也放弃了这门工艺。


  一些工艺大师曾将屋顶房角的嵌瓷作品制作成供于欣赏的挂屏,但市场需求仅停留于大型建筑物的壁挂之用。至今,由于工价、技巧等缘故,嵌瓷仍没能像全漆木雕一样进入千家万户。


  今天正是潮汕文化日趋鼎盛之时,但愿潮汕“嵌瓷”这一经久不衰的建筑艺术,再如旭日初升,照遍潮汕大地。